如何审美(二)
让我们回到第一种领域中去。在这里人们直观的认识并体验了美,从而形成了美的理念。根据叔本华的理论,美是一个理念而不是一个概念。它是人们对世界本质的一个直观认识,是不能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的。在这个意义上说你认为什么是美什么就是美。 根据汉语词源学上的意义,中国人对美的解释是实用主义的:美就是羊,羊就是美(许慎《说文解字》第78页 中华书局影印)。当然这也是正确的。因为一只羊肯定会认为草是美的,而一只狼则肯定会认为羊是美的。作为我们人类以狩猎为其主要生存保障的祖先来说,动物无疑就是美的。或者更广泛的说:对于饥饿而言能吃的食物就是美的,对于生殖而言异性就是美。至于具体什么样的种类、形态是美的,这取决于人们的“选择”。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美才呈现出了它的丰富多彩,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人类对火的使用和对火控制在其生活领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直接促进了人类的进化。这在饮食领域的作用尤为明显:它使人类的味觉系统、消化系统的功能极大地得到加强和改善,并最终促进了人类神经系统的发展和完善。这时,真正意义的美食才出现。 由于人类各个族群在地理条件上的不同从而所获得食物的方法和种类也产生差异以及个体间在味觉灵敏度上的不同还有环境的影响,人们对美食的理解以及美食的形成也就不同,这就形成了世界上众多的美食系统和美食风格。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世界上任何一只羊对草的选择基本是一样的,而人类对美食的理解却多种多样。我们不用说东西方之间在这上面的巨大差异,仅在中国就形成了八大菜系。 至于饮食文化的产生,那是在人为规定了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并形成了一套礼仪之后才出现的。其目的就是通过饮食而规范人们的行为。 在这一领域,“入门”的门坎非常之低以至于任何人都能涉足其中。因此,我们区别什么是审美以及什么是艺术就比较困难。例如:一个星级饭店的高级厨师和一个小饭馆的厨师之间其巨大差别来自哪里?或者就一个人来说,他可以凭借其高度灵敏的味觉系统而成为美食家,但他还远不是一个美食鉴赏者或在美食领域具有审美能力的人。或者说美食鉴赏者和美食家的区别在哪里呢?又比如说:一位艺术家画的一幅女性裸体肖像与一个普通人拍摄的裸体像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呢?我们可以说后者直接的或唯一的目的是为了激起或满足食欲和性欲,是为了“充饥”,也就是纯粹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这和真正意义的审美或艺术没有任何关系。“饥不择食”这在任何意义上已经不是人类的审美活动了,这也是任何一个饥肠辘辘的人所能体会的。 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或审美者或艺术鉴赏者,他就必须还要具备另外一种能力:即“静观”的能力。叔本华把这种能力称为纯粹的“客观性”。而盖格尔则直接说:“艺术态度的本质是静观。静观在性质上则是存在的。”(盖格尔《艺术的意味》第194页 艾彦译 华夏出版社)。那么普通人如何才能达到纯客观性而采取静观的态度从而得到真正的审美体验呢?这里有一个生理学的方法:一个人在他达到高潮之后——在不应期中,他如果还能发现并欣赏身边女人的美丽,这时他的这种状态就呈现出客观性就是静观,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如果他还能更进一步,由此而发现女性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而产生的美并由此而排除了个体差异,那他就已经进入到哲学领域了,他就是一个在哲学方面有天赋的人。作为说明,在此请允许我引用康德的一句话:“哲学——始于经验领域,逐渐飞越至此等高贵理念——,实显示一种尊严及价值。”(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第356页 蓝公武译 商务印书馆)。
就客观性这一点而言,女性比男性更理解美也更懂得欣赏美——女性也更会打扮。而另一方面,由于女性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这体现在女性的表现欲上),这又严重妨碍了女性的客观性。这也就使得女性时常在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盲从”。 作为一名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是不允许这样的。他必须提前进入到静观状态。任何一位画家都知道,当他面对一位女性裸体时,如果这个裸体直接激起的是他的性冲动那他是无法进行艺术创作的。他必须使自己处于纯粹客观状态,他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因此,在这一领域控制自己的欲望就成为审美的先决条件。 美既然是人们的一个直接认识,那美的唯一标准就是其客观性——这就决定美不能自己评价自己;同时,美又必须是人能通过各种感官所能感知的。美的这种属性——它的客观性和可感性在这一领域体现得尤为突出:任何厨师不论其手艺如何高超他们的作品——美食都要由品尝者来决定;同样,一位美女她的美丽也只能由别人来评论。女性最懂得这一点:“女为悦己者容”就是女性美学实践的最高指导原则。再没有什么能比大街上的“回头率”或在公共场合人们目光在其身上的停留时间更能说明一位女性的美丽了。 另一方面,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其行为仍然是被本能驱使并受欲望控制的。因此“吸引力”就变得至关重要。普通人的审美基本也就停留在这个意义上:什么对他们有吸引力,什么能使他们“感兴趣”,他们就会认为什么是美的。因此,艺术的“普及”现在比任何时代更意味着要满足普通人的食、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需求——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对艺术的渴望,对艺术提出的各种要求:艺术要渗透到这些方面中去——要渗透到生活中去。现在美不是静观反而应是激起欲望激动起意志,也就是借着美的外壳来满足欲望。这和真正的审美正好背道而驰。 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就能看到:美必须不断变换其形式、内容以满足普通人不断变换的各种需求。“流行”一词在这里也就得到了最好的解释。现在,艺术家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制造流行:去年流行那个,今年流行这个,明年又流行另一种,后年?天知道会流行什么。而不变的永恒的就是人们对食、色的欲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需求。 在这一领域,女性既然已经成为美的代名词了。因而,时装——这一与女性完美结合的产物也就是这一领域的最高艺术成就。服装——时装的前身,其主要功能是防护。当它的防护功能逐渐减弱而其另一种功能——彰显自己,装饰自己,尽量使自己看上去更完美更突出更与众不同——逐渐加强时,时装应运而生。如果说现代时装是“从14世纪的勃艮第王朝——即学者们公认的西方规范化时装的开端”开始的(克雷克《时装的面貌》第280页 舒允中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那么真正意义的时装则是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而发展起来的,是以妇女解放运动为基础的。现代时装在男性以婚姻的形式而合法占有一位女性的时代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因此,现代时装的时代精神应体现女性的自然、独立和自信。这也是现代时装的核心内容。 如果说服装的起源主要是为了防护的目的,则人体装饰的起源主要就是为了美了:“他们情愿裸体,却渴望美观”(格罗塞《艺术的起源》第42页 蔡慕晖译 商务印书馆)。这句话用在人类自我认识,对自己身体美的认识的起源同样也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现代时装已经取代了其它所有形式的人体装饰而成为了最高级的装饰:其它所有形式的人体装饰都成了时装的附属物,成了时装的陪衬。 女性如何用时装来装饰自己呢?时装又如何来体现女性美呢?我们认为有两类时装:一类时装突出女性性感魅力,这类时装以内衣和泳装为代表;一类突出女性气质或者说突出性格特点及受教育程度,这类时装以晚礼服为代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流行时装是这二者的结合。这二者也好象是时装的两极,而流行时装则在着中间摆动:一会儿偏向这一极,一会儿又偏向那一极并通过面料、色彩、款式来体现风格。女性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她的身体使时装体现出“生命”,也就是要使时装与身体完美融合进而展现出“美的线条”及“和谐律动”。
|